文 | 陳經 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研究員
最近,一些已經用上國產桌面操作系統的用戶在網絡上分享使用感受,引起關注。除了給予國產操作系統肯定與鼓勵外,大家也分享了一些在日常辦公中遇到的實際問題。
毋庸諱言,用于個人電腦的國產操作系統基本都基于Linux開源代碼改造的版本,這是正確的選擇,就連手機操作系統也有Linux內核,不用開源系統才是費力又不實用。從開源Linux做起,一些國內中小企業就有能力推出操作系統。
能夠在個人電腦上安裝的Linux系統,本身也在大幅進步。Ubuntu、CentOS等Linux圖形界面系統在業界非常流行,廣泛應用于嵌入式開發、機器學習等領域。國際上各類Linux系統的社區維護升級形成體系,大量專業用戶在積極使用、提出改善需求,有維護組織不斷升級版本,良性循環的生態已經建立。只是這些系統面向的主要還是軟件開發人員,功能強大但并非“傻瓜化”,有專業門檻。主要使用場景也是專業化的,不是為了“全面取代”Windows。Linux系統生態是“專業對專業”,充斥著大量精細的命令行操作,與Windows生態“所見即所得,業余也易用”的特點有所區別。
我國系統軟件的開發能力并不弱,完全有能力推出好用的國產Linux操作系統。目前推出的版本,并非具備實力的大公司出手,而大多是小規模的試水之作。用戶群體也未成體系。專業人員會直接用原生的Linux版本,試點部門中真正重度使用國產系統的一般用戶人數并不多,進行國產系統維護的公司,精通系統底層的開發人員也不多,與國際Linux組織的水平有差距。在這種情況下,使用當中出現一些問題在所難免,部分需求也難以得到快速反饋。
更關鍵的是,光有操作系統開發人員還不夠,國產操作系統需要有軟件生態,需要有第三方軟件開發商針對性開發提升體驗,目前國產操作系統用戶還不多,版本也有些散亂,應用開發商尚無足夠積極性來提升程序體驗。如果國產操作系統的用戶規模到了一定數量,平臺價值就會出現,應用開發商自然會來解決問題。但在國產操作系統變成熱門生態之前,還是需要各方努力實現“冷啟動”,出于戰略考慮主動幫扶,逐漸改善體驗、增加用戶人數。
在用戶較少、抱怨較多的階段,需要的是堅持信念,認真維護升級。國產操作系統直接無保護參與市場競爭,會被市場潮流吞沒。正因為如此,才需要組織一些職能部門逆著市場選擇,不斷試錯。
中國有條件為國產操作系統組織起較大規模的試用群體,初步具備條件找準方向之后,也可以做工作導入重要的第三方開發商,對一些高頻應用進行戰略性的改善開發??梢哉f,需要的協調工作多,技術難度反而不是太高。
中國市場規模大、政府組織有力,最有能力成功啟動“國產生態”。操作系統的生態要求更為復雜,但在摸索之后并不難找到方向,國產系統市場份額取得實質突破只是時間問題。
發表評論